按一下:为了防止盗版,书名暂不透露。
说明:
这是日前为王波的一个杂文集所写的序。王波自知这部文集不入流,不敢玷污自己的导师,于是拉我下水。我倒不在乎,“八卦金牌”都领过了,还怕为八卦文集写序不成?只是真不知道这个序该怎么写,有一天去新校区的车上,似醒非醒中,突然想到“未水笑”的马甲,思路豁然,掏出一张纸,随手写下几个字:
书间道王波──编辑
包租公王波──网管
未水笑王波──大侠
书骨精王波──阅读疗法研究者
遗憾的是王波还比较胆小,将“未水笑王波”一段删了。还对我说,导师告诉他,长者写序不可删一字。好象他是我的长者似的。不过,山不转水转,我还可以在此博客中复原这段,嘿嘿。
近年多次接到为朋友们著作写序的邀请,尽管我知道这是自己步入“年事已高”行列的标志,但写序的挑战仍使我得意。不过王波其人对我来说太过于复杂:众多的涉猎领域,多变的文风,还有那么多网名,如包租公、书间道、书骨精,等等。正当我一筹莫展之时,这些网名却开启了我的写序思路:现成的思路啊,呵呵。
一、书间道王波
王波的职业是编辑,初识王波也是在编委会上。2005年1月《大学图书馆学报》在京召开编委会,王波是东道主,会里会外地忙着,与会的只有20多人,但在众多大教授、大馆长、大编辑的热烈讨论中,王波低调寡言,显得很不起眼。吸引我去认识小编们的理由是这个编辑部对于网络图书馆学的关注。我特别感兴趣的有两件事,一件是网络上有该刊“编辑部”为网名的留言对“四大教授”(其实均为我等算不得一流的教授)的酷评,文笔与语调令我十分喜爱。另一件是我2002 年在网络上的第一个小作品被《大学图书馆学报》以《e家之言:学术界的“东帝、西毒、南邪、北丐”》发表。据我所知,那是我国图书馆学术刊物第一次刊登网络文献。一家刊物如此关注网络并参与网络图书馆学建设,我想知道是谁的主意,谁的文笔。从编辑们那里,我知道了书间道王波。
书间道是王波为自己博客所起的名字之一,据王波自己解释,书间道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要善于管书和读书,学会“读书得间”。王波将这称为图书馆员的精神。而我的理解是,书间道是编辑的特质。只有做到了在繁忙而枯燥的文字编辑的小道上“编书得间”,游刃有余,才是一位优秀的编辑。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波作为书间道应该当之无愧。
王波所学与专长均为文史,但作为一名编辑,他对信息技术的敏感令我颇感吃惊。2005年11月中旬,我在博客上发了一篇博文,表达了我对国内图书馆2.0 研究状况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其实那时距西方网络图书馆界图书馆2.0概念的出现只有2个月。博文发表后没几天,收到王波的约稿信。虽然那时国际图书馆界图书馆2.0的研究正热,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网络文献,但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应该写一篇图书馆2.0的学术论文。在王波的督促下,我很快写成《图书馆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并相当神速地在《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年第1期发表。后来我才发现,这居然是国际印刷型刊物上第一篇图书馆2.0的学术论文,并且在短时间内创下了高被引记录。
二、包租公王波
2002-2004年,网络图书馆学的主战场是BBS论坛。那时有几个论坛很热闹,分别是学网、寒网和一网。其中唯一具有“官方色彩”的论坛就是学网 ──“大学图书馆学报读者沙龙”,它是全国高校图工委秘书处、《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开设的论坛。包租公是租赁户对男房东的称呼,在周星驰的电影《功夫》中,包租公还是内功上乘的太极高手。王波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包租公,表明自己是致力于为网民提供一个空间的论坛的管理者。但是我以为这一网名无疑也暗喻他的高手身份。
包租公包学网一包七、八年,学网至今仍活跃着,并始终坚持着开放、前卫、兼容并蓄的“北大风格”,仍时常成为人们交流图书馆学新信息、讨论图书馆学重大理论问题的网络空间。而王波的论坛管理员身份和图书馆学高手身份,则使他的研究重心之一聚焦于网络图书馆学。
2004年以后,网络图书馆学已经很热闹了,但主流媒体与学术会议上,人们要么回避它,要么批评它。2005年夏天,王波在中国图书馆学会桂林年会的第一分会场上作了一个学术报告,向人们宣传网络图书馆学。此前的王波极少作大报告,因此报告结束后,主持人张广钦说:报告人太紧张了,都感觉到他的脚一直在发抖。张说,其实报告作得挺好,完全不必发抖。因为是讲网络图书馆学,王波在报告中特意使用了网语,如结尾一句是“讲的不好,汗ing”。台下懂网语的大笑,不懂网语的错愕。王波对于“网络图书馆学”的命名也曾引起过一些争议,但总体看,这个报告将网络图书馆学正式引入了主流图书馆学的殿堂。此外,《大学图书馆学报》的“e家之言”栏目和《新世纪图书馆》的“图情博客选萃”栏目,也是王波推动网络图书馆学的阵地。
3.未水笑王波
未水笑是2003-2004年间活跃于网络论坛的一位网友,该网友对图书馆学研究非常专深,特别熟悉北大与武大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大小趣闻,文笔老到,轻松诙谐,对问题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后因为未水笑的点评过于诙谐,惊动了学界的某些管理者,在一片“通缉”声销身匿迹,成为网络图林至今唯一无人解破的网名。未水笑的学识表明他是位资深图书馆学专家,取名“未水”说明他与北大有关,符合这一特征的人并不多。在屈指可数的几位“疑似”学人中,就有王波的名字,如南开一位也被当作疑似未水笑的大教授就认定王波即未水笑。
也许王波的确不是未水笑,但推测者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如王波既有武大和北大两校的求学经历,也有诙谐、老辣的文风文笔。还记得2006年5月下旬,上海图书馆召开“Web 2.0与信息服务”会议。这个会议请来了一批图林博客,用“博客通缉”的方式请博客们亮相、发言。王波被通缉后有个几分钟的发言,大意为:为什么我要来参加一个这么草根的会呢?1921年,当时非常草根的一个小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北京支部没有来人,尤其是北大图书馆的李守常先生没有来,给李先生个人和这个一贯代表着草根的根本利益的党留下了不小的遗憾。结果李先生不走运,没等到1927年“大屠杀”,就被一个地方军阀杀害了。以史为鉴,我觉得这个代表大会必须要来。王波发言时拿着发言稿一本正经地照念,一付冷幽默面孔,令人捧腹。但仔细想想,这个发言极具匠心。它巧妙地通过一个众所周知的重大历史事件,高度评价了上海图书馆的Web 2.0会议,这个当时几乎没有人关注的会议。
近年来,王波的论文、专著、杂文随笔、学术报告越来越多,其文风文笔越来越为人所熟悉,因而也越发脱不了未水笑的干系了。
三、书骨精王波
提到王波,不能不提他的阅读疗法研究。不,也许应该倒过来讲:提到中国的阅读疗法研究,不能不提到王波。因为在2007年,王波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专著《阅读疗法》,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关于“阅读疗法”的专著。
书骨精的名称是王波从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改造过来的,我的理解是“书痴、骨干、精英”。为避嫌自吹自擂,他也给出一个“嗜书入骨的精灵”的解释。不论何种理解,书骨精是离不了阅读的。
世纪之交时我仔细比较中外图书馆学,感觉存在两大差异:一是对于公共图书馆的研究,二是对于阅读的研究,均是西方图书馆学的主流领域,却是我国图书馆学的边缘领域。经过2004年以来的启蒙,公共图书馆的研究已经主流化,但阅读研究还在探索中。很长一个时期,图书馆学家们只研究图书馆里的技术,如分类编目、藏书建设,而不研究社会阅读。尽管中国图书馆学会2005年新年峰会已将阅读作为会议的五个主题之一,并在2005年成立了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但以大众阅读行为为主体的研究一直难以成为中国图书馆学的主流。
我一直认为,图书馆是维护社会弱势群体阅读的场所,而公共图书馆体系则是现代社会弱势人群阅读的最后庇护所。因此图书馆学的阅读研究必须面向弱势群体,这也是西方图书馆学阅读研究的传统。需要通过阅读消除身心疾病的一般是社会弱势群体,因此在图书馆学的阅读研究领域,《阅读疗法》摆脱了面向精英的阅读研究,开辟了一个面向大众阅读的研究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疗法》的出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而中国的图书馆学,则需要更多更多的书骨精──大众阅读的研究者和推动者。
后记:
本《序言》“未水笑”一节删除后,给王波的信中添加了一句:“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这个序的思路是在前天去新校区的班车上,迷迷糊糊中,首先想到的是未水笑,然后就激动越来,然后才下决心开始写的。所以假如你觉得这个序能用,一定要记得感谢未水笑。说心里话,没有了未水笑这个卖点,真的很平常啊,呵呵。”
来源: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80924742682#/note.php?note_id=80653037682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80924742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