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鲍勃·迪伦(Bob Dylan):书、演唱会、展览

2016年10月13日,鲍勃·迪伦(Bob Dylan)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多人对一位歌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示很惊讶,那是他们根本不知道Bob Dylan和他对美国乃至世界诗坛和歌坛所作的贡献,甚至根本没有听过他的歌。

这位在全球办过超过2500场演唱会的75岁歌手,只在2011年来到过中国大陆,当时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演出。不出所料,座位没有坐满,而且外国人占了很大的比例,乐评人王小峰说当时现场中国的歌迷大约也就3000人。王小峰有一本很有趣的小说名字叫《沿着瞭望塔》就是取自Bob Dylan的同名歌曲。

img_8763_%e5%89%af%e6%9c%ac

现场不让带长焦镜头,我蒙混过关带了进来。

img_8727_%e5%89%af%e6%9c%ac

这位歌迷说Bob Dylan去哪里演出,她就去哪里。她在求票。当时黄牛党在打折卖他的门票。

他的歌对我像是精神鸦片,我在北大五四体育场跑步时,大部分时间是听他的专辑,最爱的是《Blonde on Blonde》。

关于他的书很多,但是中文书并不多。最有名的是《Chronicles》,中文版第一次引进时取名《像一块滚石》,取自他的一首代表作。去年,河南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还是请原译者翻译,名字直译为《编年史》。我要特别说一下译者,两位译者之一吴宏凯女士是我的高中同学,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出版人,她是我们班第一位博士。她在《像一块滚石》出版后曾经和我说过翻译得不够好。还好,《编年史》应该能弥补她对此的缺憾吧。

1131710945
最新版对Bob Dylan的介绍中,提到他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64050569

我手头正好还有关于他的另外一本引进的中文书《放任自流的时光》,书名演绎自他的一首代表作《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她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女友Suze Rotolo写和他在1960年代的美好时光。我还专门又买了一本英文原版。有意思的是,中文版和原版封面看似是一张,其实不然。

关于他在1960年代的影响,我不做过多介绍了,那是美国民权高涨时期。连最近Woody Allen的新剧《Crisis in Six Scenes》也是放在1960年代来进行。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是一个代表,虽然这个词的翻译我并不认可。在美国旧金山最有代表性的城市之光书店里有几张照片是关于Bob Dylan的。

img_0234_%e5%89%af%e6%9c%ac
他与金斯堡的合影

我在今年夏天去以色列时,非常偶然地在特拉维夫大学的大流散博物馆看到了Bob Dylan的展览。我在这个不大的展览中几乎把所有的展板和实物照了个遍,一共在里面呆了三个小时。

img_4994_%e5%89%af%e6%9c%ac

展览名字取自他的同名歌曲。

img_5016

招牌的吉他和毡帽

img_5008_%e5%89%af%e6%9c%ac

这里可以听到他的所有歌曲

img_5017

民谣天后Baez,也是他曾经的恋人。Baez还曾经和乔布斯有段恋情,据说因为乔布斯太爱Bob Dylan,所以喜欢上他的前任。Baez可不是因为Bob Dylan而被熟知,她的歌请大家也听听吧,比Bob Dylan成名更早。

img_5037

他曾经出版过绘本。

img_5072

展览一角

img_5069

展览一角

img_5027

他皈依基督教

img_5028

可是他是一位犹太人,出生在美国的东欧犹太家庭。很有意思的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卡夫卡、电影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和歌手Bob Dylan都是血统上的犹太人,却不是犹太信徒。还有一种说法,后来Bob Dylan皈依了犹太教。

img_5062

《答案飘在风里》的手稿

img_5051

他的演唱会不允许近距离拍照,但有一个人多次偷拍成功,通过墙上的小洞可以看到世界各地演出时偷拍的照片。

img_5175

img_5187

所有的专辑都有展示。

关于他的介绍这两天已经铺天盖地了。我就简单回忆一下我作为他的歌迷的一点经历。祝贺他。

与各位书友交流与图书有关的照片,请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book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