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I have a period, which always suffers
me.哎,谁让我做periodical呢,没有period,哪有periodical?
这次竞聘,我终于来到业务部门——立法决策部。
有人说我一下子就步上青云,
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是衡量国图主流业务的一个集中反映。
我心里不由得陈荔京,无法让心绪曹宁。
工作要如何开展呢?我自己心里顾犇犇直跳。
主任看出我的忐忑,亲切地对我说:
要想达到事业昌明与贵荣,必须从做人开始。
做人要厚明、守真,千万不能对群众魏大威,更不可乱发袁彪。
工作目标开始可以不那么鸿达,但要志清。
条件成熟时,可以有鸿雁(红彦)之志。
不过,一定要走出坚实如一钢的脚印;
那样,终有一天,就可以攀登上高岩顶峰。
听了这番话,我暗下决心,方自今始,自力更生。
我要沉下心去,象愚公移山一样,
搬开业务上的王磊,辛勤耕耘自己工作的世田,
争取能站到一个又陵上,欣赏一片春兰。
我也要学习海燕,向着晓明的方向,掠过黄洁河,荡起汪东波,
沿着向东的大路,沐浴在玉辉里,欣赏那一道道艳霞。
晓梅不经寒彻骨,哪有雅芳扑鼻来?
如果我们大家都使出陈力,共建国图,
员工生活富平,事业春明,
就能以福瑞之景,迎来百年馆庆!
说明:
王青云为缩微文献部副主任
陈荔京为中文采编部副主任,兼ISSN中国国家中心副主任
曹宁为文化教育部主任,兼培训中心主任、首都联合大学国图分校副校长
顾犇为中文采编部主任,兼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主任、ISSN中国国家中心主任
李昌明为总务部主任
贾贵荣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副总编辑
王厚明为原保卫处处长
郝守真为离退休干部处处长
魏大威为计算机与网络系统部主任,兼图书馆现代技术研究所所长
袁彪为人事处处长
景鸿达为党群工作与纪检监察办公室主任,兼工会委员会常务副主席
张志清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国家图书馆方志馆)副馆长(正处级)
陈红彦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
孙一钢为百年馆庆筹备办公室主任
高岩为总务部总工程师
方自金为参考咨询部主任
汤更生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秘书长
王磊为业务管理处副处长
林世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国家图书馆方志馆)副馆长
郭又陵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社长
牛春兰为文化教育部副主任,兼培训中心副主任
卢海燕为立法决策服务部主任
李晓明为典藏阅览部主任
黄洁为典藏阅览部副主任
汪东波为业务管理处处长
严向东为国际交流处(台港澳交流处)处长
张玉辉为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张艳霞为外文采编部副主任
毛晓梅为党群工作与纪检监察办公室正处级纪检监察员
张雅芳为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
陈力为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富平为原数字图书馆管理处处长
李春明为数字资源部副主任
詹福瑞为国家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
近日,美国国会图书馆(LC)与Flickr达成协议,将本馆收藏的老照片陆续放置在Flickr上,其目的有三:让更多的公众看到LC的大量馆藏照片,借助网民实现照片的标引,成为图书馆馆藏网络社区的试金石。
这个消息确实挺让人振奋的,如果让我评选2008年图书馆十大新闻,我会先将其放入。不为别的,只为图书馆、特别是国会级图书馆的开放心态。我对国外的图书馆的开放程度并不了解多少,但是拿着自己家可能是独有的东西放在一家商业网站上去让用户来说三道四,也确实难得。
其实,LC这次让用户通过Flickr来对馆藏老照片进行标引和评论,除了上述的三个目的外,也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无奈之举。因为LC自己的主站也有同样的照片供用户查阅,但无奈人气却抵不过Flickr,通过Flickr网民的热情,不但能够为图片库的标引出力,省时省钱,而且还向公众宣传了LC大量不为人知的丰富资源。当图书馆遇到网络,借助网络的影响力和自身资源的优势,那将会是有多么大的能量。
我在图书馆工作的时候,也曾经接触过大量的图片,里面内容丰富,既有很黄很暴力的打倒美帝国主义,也有很白很温柔的古代仕女。图片中既有老照片,从中可以发现我们北京城当年是多么的古典;也有新年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跃然纸上;还有很多我们特定历史时期密不示人的不和谐音符。只有在图书馆工作过的人才能真实地体会到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宝库的重要性和作为传播历史的图书馆员的骄傲。
我曾经想建立一个图片库收集关于图书馆主题的照片,也和同事进行了开发,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实现,而后又通过开源软件进行汉化,目前处于测试阶段,但还是有一些不如意。我也曾经想过与图书馆合作,而且有几个馆也很有意向,一方面丰富图片库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对图书馆的宣传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我承认,我固有的思维并没有告诉我,图片库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图片馆藏来寻求与图书馆的合作。
有人会对此举说东道西,认为非专业人士的参与能使图片的标引如同专业人生般精准吗?那请看看已经过了七岁生日的Wikipedia吧,而且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图书馆原有的资源建设模式,难道不是一种”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反映吗?
可是,这是一个新闻,因为它并不普遍。当众多图书馆雨后春笋版地二起来的时候,习惯就成自然了。图书馆与网络真正无缝连接的时候,已经不要再去掰饬那些名词术语了,它依然是图书馆,而且很好很强大。
这两天,一年一度的考研又开始了。新闻里报道说今年的考研人数出现了较大的回落,一家媒体分析的理由是就业的压力导致了考研不再热门,想当年全民考研的时候也是这个理由。当然,此就业压力非彼就业压力了,媒体的分析也是很有道理的,当年本科生让研究生挤得没饭吃,现在本科生在一定程度让催肥的研究生很尴尬。与其说文凭很重要,不如说有水平的文凭才重要。
我在国家图书馆考研的时候,就抱定了非北大不上的决心,现在我也搞不清我为什么会有这么拽的想法。已经过去好几年,记忆却从没有逝去。但有的记忆也许是自己主观的臆想,但大多是客观那锈斑的雕刻。
我在准备考研的时候曾经问过当时在国图开会的吴慰慈老师北大考研的一些简单情况。吴老师很和蔼地与我介绍了一番,并说录取比例很低,甚至是十比一,顿觉自己有些不切实际。以后,在北大课间休息的时候,吴老师请我们抽烟聊天的时候,他肯定已经忘记我这个当年对他心存感激和轻不言弃的后学和晚辈了。
当时,我住在国图的单身宿舍。宿舍的五层有一间自习室,里面经常坐满了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同事。从自习室中走出了很多像我这样的逃兵,有的远在国外,有的逃离北京,当然还有我这样混在北京的打工仔。在这些人中,如果有君能够出人头地,留名青史的话,这间斗室也许还是很值得纪念的。值得纪念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个房间已经不是自习室了,因为连单身宿舍都没有了,这正是应了那句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曾经在这个自习室复习考研,当时还有几位同事也在考研,大家结成了亲密战友,互相学习,互相鼓劲,在一个很枯燥的环境下有了很多的快乐。我还记得小乔MM并不考研,但给我们做的美食相当可口,如同大战来临时,革命群众为战士送米送粮。小乔MM现在也已经北大MPA毕业了,想来真是厉害。里面的一位战友现在也已经是国图的中层干部了,还有一位在读硕士也顺利毕业,我慢慢发现,世上的事情,肯做总会有收获。
考试是成长的一种形式,尽管考试制度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完善,但年轻人通过考试历练自己的心路,不管结局如何,过程的体验会让人受益匪浅。我曾经失败过,可是我觉得那是成功道路上最美好的插曲。有位北大学弟和我说,对进入北大的骄傲和喜悦只在踏入北大校门的那一刻,一切从新开始。其实,生活是很无趣的,只有一次次失败与成功的较量才会使得它丰富,同时生活又是有趣的,它在与对未来的未知,让我们去发现和探索。在我失败和成功的路上,有很多人会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这也许是我内心最大的收获。我感谢他们!
我在国图已经逝去的自习室
文化青年写的博客如果被评为八卦博客,那就是文化部的耻辱。文化部的耻辱就是国家的耻辱。国家的耻辱就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就不能向世界输出我们的价值观。在这个不黄不暴力的和谐社会,这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反动分子制造的世纪谎言,胡哥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让我们用行动来粉碎他们这些周正龙拍的纸老虎吧。
最有价值博客、最具人文博客、最具专业博客、最具技术博客、最具奉献博客、最具潜质博客、最具文采博客、最具幽默博客、最具怀念博客的获奖者图有其表送给不投图有其表为八卦博客的博友。
关于组织参加200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年会和第74届国际图联(IFLA)大会的通知
各图书馆、情报所等信息机构: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图书馆、情报所等信息机构与世界各国信息服务界同行的交流,把握最新的学术研究动向,促进我国信息领域的发展,继2006、2007年《数字图书馆论坛》编辑部组织国内代表赴韩国和南非参加国际图联(IFLA)世界图书馆与信息大会并顺访韩国、日本、南非、埃及等主要图书馆后,《数字图书馆论坛》编辑部拟定于2008年组织国内代表赴北美参加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年会和国际图联(IFLA)世界图书馆与信息大会,同时,访问北美等主要图书馆。
一、参会和访问行程拟定为三类,出访初步安排说明如下:
1、
参加2008年ALA年会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创立于1876年,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图书馆协会之一。其主办的年会(含展览会)是世界图书馆界的盛会之一,参与形式多样,且注册费低(仅为IFLA会议的1/3左右)。2008年年会时间为6月27日-7月2日,地点为加州西南部城市阿纳海姆(Anaheim)。阿纳海姆人口只有30多万,但却以迪斯尼乐园享誉世界。本次会议的官方网站为:http://www.ala.org/ala/eventsandconferencesb/annual/2008a/home.htm。
1、出访时间:6月25日-7月5日
2、出访地点:美国阿纳海姆(会议举办地)、洛杉矶、华盛顿、费城、纽约等地区
2、
参加第74届IFLA会议
2008年,第74届IFLA世界图书馆和信息大会时间为8月10-14日,地点为加拿大魁北克(Québec,
Canada)。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无界图书馆:航向全球视野(Libraries
without borders: Navigating towards global understanding)”
,官方网站为:http://www.ifla.org/IV/ifla74/index.htm。
1、出访时间:8月5-14日
2、出访地点:加拿大魁北克、温哥华、蒙特利尔、渥太华、多伦多等地区
3、
参加第74届IFLA会议和访问美国图书馆
本线路为参加IFLA会议,同时提前顺访美国主要图书馆和相关信息机构。
1、 出访时间: 8月4-15日
2
、地点:美国洛杉矶、华盛顿、费城、纽约和加拿大魁北克、温哥华、蒙特利尔、多伦多等地区
二、参会代表相关申请事宜说明如下:
1、费用:参会代表自行支付出访费用,具体金额待定。我们不收取任何报名费,并赠送每位参会代表《数字图书馆论坛》全年期刊一套。
2、我们负责解答相关参加会议和访问图书馆等信息机构的咨询,协助办理赴美国、加拿大的邀请函,组织参会代表参加会议、访问主要图书馆等信息机构,代为办理出入境机票及安排在美国、加拿大的食宿和交通等。
3、参会代表自行向上级机关申请办理护照及签证。
4、申请参会代表请首先填写《报名表》(附后),并报所在单位审批后提交我处。ALA年会报名截止日期为3月10日,参加IFLA会议报名截止日期为3月31日。每团限报30人,13人以上成团出行。
5、由于IFLA会议举办时间正值北京奥运会期间,请尽量提前报名,以便尽早办理相关手续,确保能够如期出行。
6、访问回国后,我们将为代表寄送参会和访问的相关报道和照片,并开通内部服务器站点方便代表交流相关信息。
即日起接受报名,欢迎全国图书馆、情报所等信息机构同行报名参加,并请将报名表按以下联系方式发送: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乙19号华通大厦B座北塔1130室
邮政编码:100044
联 系
人:顾晓光先生、虞敏女士
电话号码:010-88018272,88018280
电子邮件:2008ifla@gmail.com(会议专用邮箱)
传真号码:010-88018270
网
址:http://www.dlf.net.cn
有关此次会议组织情况和相关通知请密切关注《数字图书馆论坛》及其网站。同时,我们还将不定期地为代表发送电子邮件。
《数字图书馆论坛》编辑部
2008年1月
今天我看到了图林飘香写的博文《文献检索课前课后调查比较》,想唠叨几句。
我和图林飘香有过一些联系,也见过面,她是一名不算太大也没有多大影响的图书馆的图书馆员,但她做的工作却让我很佩服,那就是对学生进行文检课的培训。她在博客中也是有很多笔墨来对文检课进行分析和评论,是一个很负责任的老师。《数字图书馆论坛》去年推出了一项文检课的基金,除了宣传推广的目的外,就是对于公众,特别是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升尽一点力。从我收到的相关信息来看,达到了一定的目的。
文检课有没有用,道理不言自明,但大学生接受的程度有多大,那就要好好分析了。直观的认为是不算大,因为现在有google、baidu链接下的海量资源,还包括好黄很暴力的那些图书馆稀有资源。他们只懂得用好搜索引擎,就能够至少找到二八率中八的资源,其他的二怎么办,再说吧,万不得已就去图书馆看看。即使到了图书馆后,很多人一头雾水,使文献的利用价值大打折扣。文检课就是这样发展的,更确切的说,文检课是在网络环境下催生的。
从图林飘香的文检课前后调查比较能够明显地看出文检课的重要性,在应用数据库方面表现最为明显。很多人都知道,图书馆花了很多钱买数据库,如果使用不充分是巨大的浪费,图书馆应该加大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培训,而不仅仅只与数据库商讨价还价,套用一句话说:开源优先,截流兼顾。
文检课在普及信息素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很大,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和影响也会越来越大。肖珑老师等人主编的那本网络检索的教程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到其中,这是摆在图书馆面前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说到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就是或者说正在扮演二的角色,这个二有二层含义,一是她慢慢边缘化,二是她依然很重要。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图书馆就像中国的国有企业,曾经有铁西区那样庞大的地盘和显赫的历史地位,但慢慢地让“投机倒把”的私有经济实体取代了。同时,她又像国有企业的存在一样,不可缺少,因为她是信息领域的命脉和安全。
从越来越多的数据来看,很二的图书馆会越来越二,我们的文检课也会越发的重要。我们在web2.0的环境下如何应用相关的理念和技术进行宣传,同样很重要。有人反对2.0,认为很不靠谱,那我们为何不自己很靠谱地多从用户的角度去想、去做,这本身就是2.0的体现。
我是从图林飘香的博客中得知她教授文检课后,便让同事和她联系,从而有了相互的认识,博客成了推广的平台,成了我们吸收资源和信息的桥梁,所以真是应该感谢博客这个很虚拟但又很现实的媒介。我们之间提前二了,很好很强大。
今天下班比较晚,自己骑自行车在一个路口等红灯,这时过来一个看上去20岁左右的女生,很好很青春,她对我说能不能用你的手机打个电话,我的电话没电了。我掏出手机说,你把号码告诉我,我给你拨。她在告诉我电话号码的同时连连道谢,说问了几个人,都不借她手机。我说没关系,你打吧,我等着。
MM接通电话后脸色大变,对着那头的GG一顿责骂,两分钟左右后甩下最后一句话,我回去后再和你联系,我就不姓X!然后将手机还给了我,我有些发愣,还嘟囔了一句,小姑娘发什么火啊,声音也许只有自己知道。
MM打电话时并不回避我在旁边,甚至就和我正对面。从电话的内容上讲肯定是男朋友惹着她了,引发了姑奶奶的发飙。这样的例子好像很多见,甚至很多夫妻也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我却怎么也感觉别扭,在年轻的时候不要轻易向自己爱的人挥重拳,说重话,到头来,就会像刘若英所唱的那样:“如果当时我们能不那么倔强,现在也不那么遗憾。……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即使你不再爱这个人的时候,更不要如此动怒、动粗。因为他已经与你无关,即使不能“再见亦是朋友”,也是“曾经拥有”。
而且,我也不喜欢在爱情面前犯贱的人,平等和理解才是真谛。但你让对方为你做下贱时,会有一天你连作贱的机会都没有。我这些仁义道德的语言不适用于诸如电影《Crash》里在汽车相撞中体验性高潮的SM男女,请不要对号入座。
我挺希望那个男生把电话回过来,但我等到午夜都没有来。也许,GG被重拳打伤,已无气力;也许,MM重新借了一个电话,说声抱歉;也许已没有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