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4月,《拥书权拜小诸侯——图书馆馆长访谈录》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这是我任《数字图书馆论坛》执行主编时,为刊物所写的馆长访谈集结而成。
我一直对于白纸黑字有敬畏感,即使在信息泛滥的今天。由于本书稿已经在刊物上分期出版过,所以我对于文字的差错率还是很有信心。但拿到书后,当目前为止发现了两处使我有些郁闷的错误:
一处是第104页“您的77级同班同学力求同在2012年7月……”,应为“您的77级同班同学利求同在2012年7月……”。翻看我的原稿和之前的刊物出版稿,都没有出现错误。我猜想是出版社纠错软件出的问题,将“利求同在”改为“力求同在”;
另一处是第249页我写的跋中落款“2014年2月于北京大学燕圆”,应为“2014年2月于北京大学燕园”。我提交的原稿中为“北京大学三院”,编辑认为三院会有歧义,我也认同,并电话中说明改为“北京大学燕园”,但却最后变成了“北京大学燕圆”。
我很纠结于这两处错误,一是因为将人名写错,二是将地名写错。如果有朋友看书时还发现有如此错误,请告知,谢谢先。
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刘兹恒教授为本书写序,今秋,我将再入师门,攻读博士研究生。
此序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编辑做了一点删减,现附上全文:
《拥书权拜小诸侯》序
当我拿到顾晓光交给我的书稿,并让我为该书作序时,我很感慨。晓光作为《数字图书馆论坛》的执行主编,我知道这是他的工作,但又不完全是他的工作。如果仅仅为了工作,他不需要做那么多功课,亲自去采访那么多内容。应该说,这是他的兴趣所在,也是文化责任所在。
记得美国前总统肯尼迪说过,当历史的尘埃消散以后,能够使我们名垂青史的,不是政治上的胜利,不是战争的胜利,而是对人类精神的贡献。回首人类文明发展史,无论是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所创造的思想文化成果,其凝聚的精神力量和散发的精神魅力,已形成一座座历史标致性的东西,永远矗立在历史长河中,为人类所共有。而图书馆作为文化繁荣和发展的一个缩影,正是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链条和平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图书馆办好了,就等于举起了一面文化的大旗。谁是举旗人?毫无疑问,一定是图书馆馆长。图书馆馆长是图书馆的管理者,爱岗敬业、躬行践履、乐于奉献是其必需的修养。作为图书馆的掌门人,图书馆馆长又是图书馆的灵魂,他们的学识、眼光、胸襟和对图书馆工作爱之、乐之、好之的思想境界,不仅能够被读者感受到,也能够被同行体会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图书馆界成长起来了一批有胆识、有理想、有创新、有作为的图书馆馆长,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新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领军人物。从2012年开始,晓光开始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程”,采访这些处于中国各类有代表性的图书馆领导位置,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图书馆馆长。本书所收录的馆长访谈, 包括了吴建中、葛剑雄、朱强、陈昭珍、李东来、吴晞等,他们每个人都是中国图书馆界的风云人物,他们所创新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本身就是一本图书馆工作大全。
很多人想要了解这些馆长们是如何成功的,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他们的改革遇到过哪些困难,但馆长们都那么谦虚,不愿过多地展示自己,使得平常人很难获得全面的信息。而晓光与馆长之间的这种访谈则是一种良性互动与人文共识的完美结合。他通过近距离对话中国图书馆界的世纪名宿,触摸一个时代最真实睿智的体温和呼吸,为我们展示了这些榜样馆长们有血有肉的真实世界,即使是图书馆学界外的读者,也能够通过这些访谈进一步加深对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理解。
晓光以自己的真诚与纯粹,使一个个代表性的图书馆向读者展示出了它们的丰厚与深邃;也让读者能够从一位位杰出馆长宠辱不惊的人格魅力和真切风趣的性情记忆中,回溯时代变迁与思想脉动的悲喜浮沉。他所写出的文字,或灿烂,或淡泊,但交流碰撞的现场感有如老朋友在娓娓絮谈。晓光是幸运的,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得到与各位馆长深度对话的机会,转而把丰富邃密的珍贵对话演绎为可资留档的扎实文本。当我读到书中《拥书权拜小诸侯》的时候,已经对晓光的“幸运在场”心向神往,恨不得取而代之以达“借光掠美”的一己之私。
本书集中展现了一篇篇精彩机敏的对话,各位图书馆馆长那种沉静与隐忍的人格星辉于我们如精神粮仓,需要悉心看护,相信对很多读者来说,也是一种悠长的期冀和关照。就此而言,能够为这本书作序,我同样要感恩这种“职业幸运”,不仅仅是因为我曾经是晓光读研究生时的导师。我希望这本书可以打开一扇窗户,是针对读者的,了解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窗户。让我们听听图书馆馆长如何说,不要想当然。
这本书开了一个好头。
刘兹恒 /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