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柬埔寨(三):准备工作

在去柬埔寨之前,我做个大量的功课。首先是查看互联网的游记,有了很多感性的认识。然后买了两本书《lonely
planet》和《五月盛放》。《lonely
planet》是背包族的旅游圣经,迄今已经出版了几百种,我国三联书店也已经引进了几十种,其中包括2007年出版的《柬埔寨》。如果去柬埔寨,这本书应该是必备的,大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介绍,小到吃喝拉撒全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特别是宾馆和饭馆的推荐,以及旅行线路的设计。《五月盛放》(2003年出版)是一个叫卡门的MM写的一本柬埔寨的游记,很多指南性的内容看上去参考了《lonely
planet》英文版,在当时还没有中文版的情况下,该书是最为实用的旅游指南。与《lonely
planet》不同的是,作者以女性的笔触在很多篇章用散文的手法写了很多感想,不乏敏锐的思绪和流畅的行文,而且该书的装帧精美,还附有多张地图和许多好看的图片。虽然一本《lonely
planet》足以,但《五月盛放》同样值得推荐。
IMG_9628
由于图书的出版毕竟有时间上的局限性,所以要多了解最新的情况。我推荐通过RSS工具订阅“柬埔寨”关键词的博客。我分别用Google和Yodao订阅,发现还是Google的要全一些,但每天一般也不超过10篇,可以比较有耐心的查阅。这些订阅的博客大多都是游记和图片,还有极少量的新闻和评论。比如有条新闻是关于柬埔寨的物价的,说目前由于一般肉类的价格提高,连老鼠肉的售价都提高了三倍,哈哈,真够吓人的。

由于我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所以要多看一些网友拍摄的图片,能够给自己的拍摄多些灵感,所以我用flickr和google用关键词“柬埔寨”、“Combodia”、“吴哥窟”、“Angkor”搜了大量的图片,虽然当时看完图片信心满满,觉得自己也能够拍出同样的精彩图片,但吴哥窟的壮美让我觉得任何的摄影技巧都难以去诠释她,加之正逢雨季,好几天都没有太阳,让我这次行程在拍照上多了些遗憾。

我还咨询了一个去过柬埔寨的朋友的朋友,她同样给了我很多建议,很是感谢。我们行前还准备了手电(看日出、日落用)、热带雨林驱蚊水(要在户外用品店才能买到)、防晒霜绳子(晾衣服用)等,这些东东用事实证明都是必备的。

IMG_9626

犹如行房前的前戏一样重要,这些工作对于出行是不言而喻的,剩下的工作就是安排具体的时间。由于我们两人都有年休假,而且都得到了老板的批准,就到使馆去签证了。我以前是做外事工作的,偶尔会去使馆签证帮着同事办理签证,但自己去的几个国家几乎从来都是别人帮着办的,古语云“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次是第一次去使馆(柬埔寨使馆电话:65321889,签证处电话:65322790)办理旅游签证,出奇的顺利。只要带上护照和一张护照照片就ok了,到了使馆,要上一张签证表,不到五分钟就填完了,贴上照片,交上190元人民币,两天后取。

Cambodia embassy in Beijing
柬埔寨驻华使馆签证处


在此特别说明一下,柬埔寨有三种签证方式,另外两种分别是落地签和电子签证。落地签就是到了柬埔寨海关进行签证,也非常快;电子签证是通过柬埔寨外交部的官方网站进行申请,用信用卡刷卡支付签证费,大约两天的时间,他们会将一张电子签证单发送给申请人,申请人只要打印出来就可以当作签证用。但如果我们从中国大陆直接去柬埔寨,不要用这两种签证方式,因为大陆的海关不认,如果你从第三方国家进入柬埔寨是可以的。这是我看了很多游记和向使馆签证处的工作人员咨询后得到的信息,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Cambodia embassy in Beijing
柬埔寨驻华使馆的签证MM

拿到签证后,通过携程网订了机票,当然你也可以通过比价网参考一下机票价格,我发现携程的价格比较公道,特别推荐。我们9月中旬的往返机票价格是2900元/人,燃油税是1200多元,南航的飞机,需要在广州出关,大约1个小时左右的经停。

IMG_9632
等待入关的柬埔寨人民

很多驴友说进入柬埔寨海关,海关官员可能会跟你要小费,一般2美金左右,如果你装傻,他可能还会用中文说,再装傻,他也拿你没办法。我会碰到这种情况吗?

行走柬埔寨(二)序:你的样子

有些人问我,为什么要去柬埔寨?你要去体会什么?我很难说清楚,因为她实在离我太远,唯一的感性认识就是吴哥窟,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吴哥窟,这还不够吗?况且旅费并不算贵。

IMG_0595
大约一年前,我决定了这次旅程,我的朋友们没有一个去过这个国家,没有一个人向我面对面地鼓动我去,让我下定决心的是大批驴友从网络上发出的游记和照片,游记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多,无非是大圈、小圈和外围的路线而已,但驴友们拍摄的吴哥照片确实让我感到非常震撼!隐藏于世间四五百年的吴哥古建筑群是如此的宏伟壮丽、高棉的微笑让蒙娜丽莎黯然无光,如果历史能够记录一切,那么吴哥的一切是如此的卓尔不群,动静不凡。

想去一个国家,如果对她的历史和文化没有一个粗浅的了解,是不完整和遗憾的。当我通过书籍和影像慢慢进入这个国家的时候,我发现她曾经是一个多么骄傲的王朝,现在又是一个多么让人怜爱的国家。当我的父辈对西哈努克、波尔布特等人耳熟能详的时候,是这个国家遍体鳞伤的时候。几十年来,外敌的侵入和内战耗尽了整个国家的气脉,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逐渐步入和平时期。那么这十多年来她成了一个什么样子?地雷还有吗?那里安全吗?需不需要打疫苗?

如同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来到中国的疑问一样,我对于柬埔寨最初的印象也是很不确定的,落后、贫困、伤残、无序这些词来形容我行前对于柬埔寨的感觉可能是比较准确的。可是,这也许就是吸引我前往的一个很好的理由,而且还有一个吴哥窟在等着我。

香港TVB这几年有一个系列节目叫《向世界出发》,这是一个旅游向导的节目,但由于是诸多明星参与主持,并在节目中通过明星带领我们在当地游览,加之明星人生如戏的经历讲述,使得该节目很有看点,谢霆锋成为了柬埔寨这一部分的明星导游。一个争议不断且非常真实的谢霆锋用“家”的概念诠释明星家庭对于自己的影响,进而谈到柬埔寨的家国变迁。也许中国是家国梦想诠释最深的国家,我们的道德伦理都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上,忠于大(国)家,孝在小家。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这个五千年文明的国家,从来没有一个宗教完全影响过国民,“家”的概念成了中国人唯一的“主”。

IMG_0467

今天,我和我的家人,决定向世界出发,行走柬埔寨,感受高棉的沧桑,高棉人的微笑。

胡言乱语

闹运会结束了,北京恢复正常了,卖盗版的也开张了,马路在上下班的时间也逐渐成为停车场了。我的单位搬家了,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院内上班了,离开了原来的华通大厦B座北塔,算是回娘家了。我现在的通讯地址是北京市复兴路15号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69房间
100038。办公空间大了,舒服多了,但离家远了一些,还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

我在残奥会召开的时候去了一趟柬埔寨,这是我向往很久的地方。回来之后,我要好好写写攻略,为了帮助过我的那些攻略,为了这个给予我无比享受的国家,尽管它现在很拧巴。

接下来就是十一假期,紫禁城将会展开双臂迎接全中国的人们,包括那些被遣返回去的同胞。据说北京到时会人满为患,我已经嗅到了味道。昨天,我受山东的同学之托,去给她买鸟巢和水立方的票,发现100元的通票已经卖完了,只售卖鸟巢的,50元一张,水立方何时开卖还未知。排队买票的人很多,票贩子加价20元在队尾吆喝着。

IMG_0140

这个王朝在没落之时,为国人YY加SY了两个同样精彩的奥运。再精彩,我们的孩子依然要喝带毒的奶粉;再精彩,我们的底层人民同样水深火热;再精彩,我们这些貌似有文化的人都在享受着精神的阉割;再精彩,专#制让一切美好的人性扭曲。
IMG_0141

图书馆界的鸟巢

今天是我的老东家国家图书馆的二期新馆开馆的日子,也是99岁生日。作为编辑,我做了一期《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专刊》,也就是《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年第八期。作为一个爱图书馆的人,这个新馆我几乎每天都要路过,却从来没有进去过,据说很漂亮,书蠹精先生已经在博客中秀过很多图了,当时刊物出版的前夕,我想进去先拍几张,但觉得还没有开馆,会让人感觉空空的,就用了一张示意图。

我也听过别人说这个新馆很一般,图(徒)有其表,不是很实用,除了书蠹精说过的走光梯外,没有什么亮点,外表也不咋地。我觉得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总会有20%的对上帝说不,同一个世界,冏一个梦想嘛!

这个外表的建筑也是经过层层筛选才脱颖而出,蟾宫折桂的,那么那些被淘汰的招标项目是啥个样子捏?我在2003年正好拍过沙盘图(并非全部),拿出来晒晒。

100_0099
1.这揍是现在的新馆
100_0098
2
100_0113
3
100_0110
4
100_0108
5
100_0105
6
100_0116
7

油和米:不能分离

上篇博文的上半部分俺是以调侃的感觉去写的,“新浪网友”在我心目中是把暗剑,还能杀人于无形。同时,“新浪网友”又是你钻入你心底的知己、伯乐甚至是天使。刚刚看到“新浪网友”的留言,俺真是感动,博客访问快十万了,“新浪网友”最贴俺心。里面的观点我觉得比俺表述的清楚,基本把俺的立场说清楚了,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特转贴如下:

不管是大便还是小便,因为可以随地,所以幸福的“新浪网友”决定再便一次,只是如果说得不中听,也请博主“要有开放的胸怀”,不会将此评论删除。

有点长,慢慢看哈。

首先声明,俺不如博主渊博,能够古今中外地旁征博引,就地取材,还用博主的资料吧,请博主不要介意。

第一,博主原文:我觉得“狗剩”没什么不好听的,至少比“新浪网友”好听,它起码还有个名字,言简意赅,个性十足
 

    按
一按:可是俺还是觉得“新浪网友”比“狗剩”好听。首先,这名字能同名气、人气都相当(别忘用宋丹丹的语气念这个词儿,否则没有效果)大的新浪网挂上钩,
够气派;再,带一“网”字,与网络时代多和谐啊,够时尚;再再,带一“友”字,朋友啊,缘份哪!所谓“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多宽广的胸怀啊,这“兄弟”指的不就是朋友么?不管其言好不好听,也不管其人友不友善,可咱不是在说名字的事儿么?起码这名字够友善的;再再再,这名儿是
新浪网给取的,虽不是什么学界名宿,文人雅士,也没多少文化,可毕竟是一业内精英哩,网名儿嘛,不请网络精英取么?。(NND,还不让多发,下面接上吧)

再再再再,在人家地盘儿上混,还挑三拣四的?人家给你取个“新浪网友”的名,你还嫌这嫌那的,非得自作主张叫“狗剩”不可,显得多么地“事儿”呵,这样不
好;再再再再再,“狗剩”这名字言简倒是言简,只有俩字儿,比“图有其表”、“新浪网友”都简单,意赅倒也意赅,就是狗都不吃的,或者狗儿们剩下的,至于
是吃剩下的还是拉剩下的无所谓啦,反正都是狗儿们的弃物。所以不觉得这名儿有什么好听。至于农村给孩子取名常用这个,一来是贱名好养活,再一个恐怕真的就
是爹妈懒得给取名或者没啥文化不知取什么名好了。可一旦这孩子上了学堂,无论如何也得请文化人儿给取个学名,至于“狗剩”这名儿,是不会再用的了,甚至别
人再呼之狗剩,是不会再理的了,又有那胸怀不如博主开放、宽广的,恐怕还要骂街、打人。可见这名儿在当事人心中,也未必见得是个好名儿;再再再再再再(还
数得过来么?)至于“个性”么,那就未必啦,农村里叫“狗剩”这名儿的可不见得比这里叫“新浪网友”的少哦。当然俺这也没做过调研,只瞎推测,不如博主学
风严谨,见谅哈。不过博主也不用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深的广见博识拿这件事儿来体现,非得深入广阔天地去做个调查,然后出个报告,证明给俺看看,叫“新浪
网友”的确实比叫“狗剩”的多出多少多少人,因为俺仅仅是想说,不管哪个多哪个少,至少可以肯定,“狗剩”这名儿不少见,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个性啦。

第二,(不让多发,博主原文就略啦,不好意思)
按一按:俺又不是老英老美,英语水平到现在也还是半瓶子咣当,library这词儿还不是别人咋翻
俺咋学啊,至于翻得对不对,确不确,合不合中国的意思,博主说了:“如果我们再矫情一点,在英语中,这个词还有丛书的意思呢,另外,它同时还是一个生物学
的词汇。”俺没兴趣管,也没本事管得了,况且那么long 

那么long ago的事儿,俺更弄不明白了,至于法语啦,拉丁语啦,苏
美儿啦(通行译为尔么不是,咋成儿了,这或许是另外一个地方?),古巴什么比伦啦(古巴还有一个比轮吗?什么轮子啊,非得古巴的),俺更是一摸黑。俺只知
道语言也是在变化的,“Librarie这个法语词以前就是图书馆的意思,现在的意思是书店,中山大学旁有个书店叫“Libraire Borges”(博
尔赫斯书店)”,你看你看,这不图书馆都成书店了么?难怪有人经常问俺“你在图书馆干什么?卖书啊”。还有,既然“library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4世
纪,大约1374年”,而中国“清末始用图书馆之名”,两者相隔那么久,且对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博主解释一直在变化中,这两者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发生了
变化的library还对得上发生了变化且继续发生变化的“图书馆”行业么?还还有,老外文字是表音文字,念起来好听就行,就像老外给自己取名字,不见得
有什么吉祥如意殷切期望在里面,所以也不管变化不变化的,一直library、library地叫着也没什么。但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除了好听,还得有内
涵,有档次。就像“图有其表”,就是比“狗剩”更能表现博主的内心世界。所以,就算人家“library”可以一直不变,中国那些阁、馆、楼、堂、斋、室
什么的统统得名,不改就只能当文物了。不是中国人忒爱折腾,你不折腾不行啊。现在都世界大同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了,普遍均等文化服务和文化权利了,你不
能再随自己的意叫啥阁、啥馆、啥楼、啥堂、啥斋、啥室了,这么叫固然古雅,可每一个都显得太私人化、太封闭化,怎么也不能体现开放的胸怀呀,同这社会也不
太和谐不是?
还还还有, 

“我国自西汉以来,有以阁、馆、楼、堂、斋、室为名的公私藏书机构,也产生了图书分类相关的图书馆学研究”,这没错,不过得顺便提
醒一下,虽然我国从西汉以来就产生了“图书分类相关”的“事情”,刘氏《七略》也可以看作中国最早的一部分类法,包括之后的各代正史艺文志、公私藏书目
录,无不按照一定的体系和标准对图书进行了分类,但必须指出的是,当时所有的这些东东,可统统不叫分类法,学者们给了他们一个很气派的名字,叫做“目录学
”。虽然现在的图书馆学研究者可以将自己学问的发展源头上溯至此,但至少,无论如何当时都没有“图书馆学研究”这一说法,就语意间的逻辑关系来讲,博主这
词儿用得好像不太合适。所以我前文用“事情”一词代替了博主原文中的“图书馆学研究”。要想称呼这样“事情”为“图书馆学研究”,必得在有了“图书馆”一
词儿之后。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图书馆”一词出现,“图书馆学研究”这“事情”就不太好说,也不太好做。同理,当以后事易时移,变化更大以后,恐怕
还得给“图书馆”改名字,要不仍然只能说是“跟XX相关”的“事情”,而不能成为“XX学研究”(想不通就慢慢想哈)。

第三,……(省略博主原文若干字)
按一按:鉴于此处同前一个问题之间的逻辑和事实关系,此处俺少说几句。正是因为目前的事情变了,所以,原本的“
图书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不能完全涵盖现在所有的一切。无他,就像到了一定的时候,阁、馆、楼、堂、斋、室不合时宜一样,所以需要重立“名目”。改
名!改名!不能再叫图书馆了。就像原来叫狗剩,现在要进学堂啦,得与时俱进(仅借来说道理,没有贬低图书馆的意思)。那么谁来改呢?这还用问吗,谁生的孩
子谁取名嘛,天经地义。
第四,……(省略博主原文若干字)
按一按:哎,累死俺了,也“按”烦了,简单说了。正是因为博主指出的这些现象,在表意文字的中国语言环境下,为
了区别于其他事物,图书馆才更应该另取一个更加合适的名字。就像乱七八糟如我等的“新浪网友”都叫自己为“图有其表”了一样,表哥还会舒服么?真有太多扑
天盖地的“表哥”,或者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于真表哥声名有损的话,博主被淹没其中作何感想?俺没有博主有才华,有内涵,还是老老实实用“新浪网友”这
名儿吧,这名儿挺好,前文已详可参看。

闲言碎语絮叨了这么多,其实也是就想对亲爱的“图有其表”说两点:俺做事不是没有开放的胸怀,也懂
得不要固步自封,新世纪的青年嘛,这点都不懂,还混个什么劲儿?二是绝无“轮奸”意思和意识,可有时概念和名目是需要炒一炒的,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没
错,“当历史的车轮压过,自然会有辙印去证明一切。”

最后还得罗嗦一下,没错,就是无聊的两个人

       必要说明

因为省略了博主原文,博主及各位看官也许看得不太明白,特作如下说明:

关于“第二”,请参看博主原文第3、4自然段;
关于“第三”,请参看博主原文第5自然段;
关于“第四”,请参看博主原文第6自然段。

you and me:我们是无聊的两个人

有个叫“新浪网友”的人制造了中国最大的垃圾信息,不是哈哈,就是沙发,或者是将人捧上天,然后再把人骂到底。当然,“新浪网友”真幸福,可以随地大小便,不用付任何责任,但“新浪网友”也很可悲,经常被新浪弄得大小便失禁,看看屏蔽的留言比例就知道了。

俺的博客,“新浪网友”也经常光顾,俺不是很欢迎,但前几天他留了一个言,俺认为他说出了俺不欢迎的原因:“藏书楼变成图书馆之前不叫图书馆,只叫藏书楼,所以在变成博主所说的那个什么东西之前,拜托先想好一个名目,省得到时像生了孩子却取不了名字一样,只能叫狗剩什么的!”

我觉得“狗剩”没什么不好听的,至少比“新浪网友”好听,它起码还有个名字,言简意赅,个性十足,但我要感谢“新浪网友”,让我多写几句,“咬文嚼字”一下,并作为回应他的留言。

“library”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4世纪,大约1374年,来源于法语librarie,librairie,再刨根就是拉丁文的librarium。Librarie这个法语词以前就是图书馆的意思,现在的意思是书店,中山大学旁有个书店叫“Libraire
Borges”(博尔赫斯书店),是我知道的唯一一个用这个法文词标注的中文书店。

library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时代的苏美儿时期,公元前700年左右就有了图书馆分类体系,我国自西汉以来,有以阁、馆、楼、堂、斋、室为名的公私藏书机构,也产生了图书分类相关的图书馆学研究,清末始用“图书馆”之名。

我们现在所说的图书馆都是供读者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文化教育机构,是开放的,不是藏书楼的概念了。图书馆这三个字在中国生存一百年有余了,但也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从袁世凯同志的政府对缴送的制度化约束,到现在是否对游戏产品等新的文献类型也进行缴送的研究,图书馆的收藏范围已经和现在姑娘的胸脯一样齐头并进了;从以前的在馆舍内坐台到流动图书馆,服务范围已经不是三寸金莲了;从收费到逐渐免费,图书馆越来越接近天堂的模样了。而这一百年,它的名字依然叫图书馆,甚至越来越去传统图书馆化的某文献提供中心都改名为图书馆了。

还有一个现象更要值得关注,越来越多的不是我们图书馆概念中的机构也开始叫图书馆了,比如北京有家书店叫单向街图书馆,该书店环境优美,坐落在圆明园旁边,有一部分小众的追随者;比如最近我看到一个叫”The Library of
Dust
“的计划,该计划收集精神病人的骨灰;再比如大家熟知的google图书馆计划。当别人利用你的特点来扩大他的优势,我们会感到高兴,也没有必要有多少危机感,而是应该用自己的长处去开拓新的领地,甚至可以很自负的说“你们再学我们,也是我们玩剩下的”。

一看到”The Library of
Dust”这个“变态”的计划,又有人站出来了,library这个词翻译成图书馆根本不合适,应该叫仓储库、文献库、内库、外库,短库,不穿库。我不反对这样的说法,但既然历史这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已经这样了,我们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吧。如果我们再矫情一点,在英语中,这个词还有丛书的意思呢,另外,它同时还是一个生物学的词汇。

我闲言碎语絮叨了这么多,其实就想对亲爱的“新浪网友”说两点:一是我们要有开放的胸怀去做事,不要固步自封,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二是我们不要拘泥于概念、名目的轮奸炒作,当历史的车轮压过,自然会有辙印去证明一切。

夺奥运奖牌与发SCI文章的N个相似

夺奥运奖牌与发SCI文章的N个相似 作者:虈虈虈虈
  

以下总结夺奥运奖牌( 简称“夺”)与发SCI文章( 简称“发”)的N个相似   
1. 都是政府花钱。   
2. “夺”的终极目标是拿奖牌,而不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发”的终极 目标是求文章数量,而不是提高国家科研实力。   
3. 为了“夺”,从娃娃抓起,培养出来一个个只会“夺”的社会怪物,他 们没有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更缺乏真正的体育精神,多数不能自食其力,最后 成为沉重的社会负担;“发”是从精英抓起,巨额投钱给清华、北大等烂校,而 从小学到大学全是应试教育,洗脑教育,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的社会怪物,没有 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创造能力,只会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发垃圾文章。   
4. 社会价值:“夺”和“发”唯一的社会价值是满足了某些人的意淫心里。 这次“夺”了数量第一的奖牌,好一个大唐盛世、世界体育强国。实际是还停留 在东亚病夫阶段。试问大唐有多少人能看得见摸得着公共体育设施?“发”了无 数垃圾文章,大唐的科研实力提高了吗?   
5. 副产品: “夺”的副产品是社会残废;“发”的副产品是垃圾论文。二 者都伴随着巨大的社会财富的浪费!   
6. 从这次“夺”的成绩,大唐看到了,要“夺”到好成绩,就要自家办; 这与最近有些人鼓吹要发SCN文章,就要有自己的SCN杂志不应而合。   
7.“夺”是可以造假的;“发”更好造假咯。   
8. “夺”看重的是金牌;“发”看重的是“第一作者”。
(XYS20080904)

你我丫都闭嘴

今天看来四个圈内的博客,分别是编目精灵的这个,beefsteak的那个,湘轲的this,叩天的that

唉,存在即合理,大家都不容易,各走各的路,狗有狗道,猫有猫路。但很多东西白纸黑字泼出来,要有让人评说甚至质疑的勇气。有个我很尊敬的圈内教授曾经说
过,国家基金项目虽然越来越有争议,但目前还是较为干净的,俺深有同感。虽然大家闺秀偶尔可以出一下轨,但在嫖客婊子满地的牌坊社会已经属不易了。

有人会质疑编辑,或者说是学术皮条客,没有职业操守,很多硬伤都没有看出来。这种批评言之有理,而且双手赞成。但如果按照此标准,中国的学术出版还能如此
繁荣吗?每年20多万册书能有多少入编辑的法眼啊?我们的GDP是不是也会受到损伤?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失业?是不是会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要让有文化的流
氓生气,后果可能很严重。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都受到影响,我国的内需要扩大,更能利于不败之地。君不见教育部那个百万册图书计划是多么的爱国啊,浙江大学图书馆是多
么的忠党啊。据说他们还要搞千万册,我希望还是搞千亿册最靠谱,我盼望着盼望着共产主义学术繁荣、信息惠民的到来。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每个圈子都逃脱不出社会的影响,或者说它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不管是芝兰之室还是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味。《暗恋桃花源》中有句台词挺受用:放轻松,放轻松,放轻松,放轻松……

zhongtie

加拿大国际图联大会(三):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模样

今年的大会主题是“图书馆无边界:走向全球共识”。通过参加会议,我感到此主题非常切合当前图书馆在整个社会中的境遇。正如IFLA主席所说的 “‘图书馆无边界不仅仅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取得的一项声明,它更是一种呼吁!呼吁我们打开图书馆的墙与门,走出去,融入社会,而这些远远超出我们之前所做的;呼吁我们使用Web 2.0为我们提供的更多的社会网络工具,在与我们的用户及朋友接触的过程中勇于创新,并为非用户提供了解图书馆信息的可能性。无论是我国已经进行了10多年的图情一体化,还是加拿大图书馆档案馆的联合,业务协调、馆藏共享和新型复合机构的服务是一种新型实践。这些年来,图书馆一直在求变求新,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更是应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在加拿大,图书馆已经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它更像是一个当地居民的文化娱乐中心,读者不仅可以借阅书籍,还可以看电影、听音乐、参加很多为读者设立的节目和课程,而这一切全部免费,且不设任何门槛。拿温哥华公共图书馆为例,2007年每天平均有26个活动项目,比如图书馆有针对孩子的欢迎项目,它们的理念是“孩子学会利用图书馆越早,那么他们就成为终生学习者的机会越大”。它们鼓励孩子尽早来到图书馆,办理人生的第一个借书证,借阅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说接受“洗礼”在教堂,那么接受文化教育的“洗礼”应该在图书馆。由于孩子到图书馆需家长看护,所以图书馆又成为了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他们不仅在这里为孩子传授知识,还可以与其他孩子的家长交流育儿心得。

IMG_9062

温哥华公共图书馆,爸爸正在为儿子讲故事

——我可以为你们拍张照片吗?—— 好啊

    另外,加拿大图书馆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据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和魁北克图书档案馆联合出版并在IFLA大会发行的新书《超越:加拿大图书馆的创新》所述,加拿大的图书馆数量,比麦当劳和无处不在的咖啡连锁店Tim Hortons加起来的总量还要多。但真正重要的是,这22,000多个图书馆内外部的运作情况良好,读者从中切身地感受到图书馆带来的享受。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图书馆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Google无所不能。但我认为图书馆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可能它在不远的将来不是读者查询文献、索取知识的最佳场所,但它肯定会是传播知识、交流思想,甚至是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同时还是知识世界的源泉和公共讨论的催化剂。因为它是开放的,是没有边界的,是没有围墙的象牙塔,是全人类终生学习的最佳课堂。图书馆在发展,几百年前,可能我们没有想到能够到藏书楼去借还图书,现在我们就不能设想以后图书馆是一个Central Relaxing
District
吗?

IMG_8173
魁北克图书馆内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