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编辑一本刚刚起步的学术期刊,我们的理想是尽可能为读者提供非学术功利化的稿件,多走出去,用我们的视角,通过学者的眼光,带给大家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于是就有了访谈院士的想法。他们的学术思维缜密严谨,思想高屋建瓴。我们想访谈的院士不仅是本专业领域的大家,而且还关注和参与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如此说来,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最合适不过了。
李院士是研究核武器的专家,近年来开始逐步进行信息共享基础结构的研究,他认为研究复杂的信息共享系统可以用栅格模型来实现,并提出了“存知识于民间”、“信息阳光”、“文化网格”等理念。同时,他倡导利用共享数字文化的播存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和知识像阳光和空气那样,成为一种“环境”,遍布全国城乡各地,随时供普通百姓就近取用。2002年,他受邀担任国家图书馆顾问参与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开始了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并提出了“巨馆”和“微馆”、“中心存储”和“边缘存储”等建设思路。
在今年盛夏的一个上午,我们特约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管理处申晓娟副主任走进了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也就是大家简称的九所。在这个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研究基地,我们见到了李幼平院士。李院士的办公室不大,还略显简陋,一见面没有什么寒暄,他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开始吧。”
李院士并没有采用通常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进行访谈,而是提出由他先讲自己对于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仅是基于利用图书馆几十年的老读者身份,同时也是基于一名参与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的专家身份。自始至终,这位70多岁的老人笑容可掬,俨如一名脱口秀演员,热情四溢,语速飞快,旁征博引,有张有弛,不知不觉,三个小时的访谈就过去了。
聆听李院士以研究工程科学专家的角度来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不是有意的奉承,而是发自内心由衷的赞叹!李院士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科学家不怕犯错”的研究精神以及对“中庸文化”的热情推崇深深地印在我这个后学的心里。
李院士虽然不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线参与者,但却投入了很高的热情,即使在美国探亲期间,还与国家数字图书馆专家顾问委员会专家工作组组长孙承鉴研究员进行了关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多次通信,提出了我国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诸多想法,比如微馆建设中网盒与网格的联想、存文化于民间的理想、如何实现资源一体化、普及文化与版权保护等。
在访谈中,我们不难看出李院士对于图书馆的热爱,对于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期盼。但他对数字图书馆与网站的同质化趋势也表示了担忧:如果我们将过多的工作集中在资源建设,甚至是重复建设,只强调我们拥有多少TB的大容量文献内容,没有发挥出本领域的特长,结果只会是沦为一个大网站,由此他提出了两个关键词:UCL和信息阳光。
李院士认为统一内容定位(Uniform content
location,UCL)是从图书馆学演变的一个概念,图书馆要借助语义网的优势进行主动服务,通过UCL进行个性化服务。互联网的发展应该是填平信息鸿沟很好的契机,但目前互联网虽然原则上可以呈现无限容量的信息内容,却不能承载无限容量的信息用户。他认为利用广播来发布UCL标引,使UCL成为广播网和互联网之间的桥梁,用广播方法把带宽分给内容,可让更多的用户享有“信息阳光”的普照。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享有阳光和空气,是否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享有“信息阳光”呢?我们同李院士一样拭目以待。
李院士说每天都在思考,会不断修正自己的研究,这也许是科学家最朴素的表达吧。
具体采访实录请看《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年第十一期《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创新——专访李幼平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