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阅读(四)

最近在看一本台版书《一位数位移民的告白:Facebook iPad iPhone Twitter e-Reader如何翻转我们的世界》,本书翻译自美国《纽约时报》的尼克 比尔顿(Nick Bilton)2010年出版的《I Live in the Future & Here’s How It Works: Why Your World, Work, and Brain Are Being Creatively Disrupted》。

看完后,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好书,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同身受来向读者描述了一个未来的信息空间和我们在未来可能的角色。他作为《纽约时报》整合设计编辑、研究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开篇先向读者说明了退订了《纽约时报》的纸本服务,并非不再喜欢这份报纸,而是互联网的发展和《纽约时报》的多元促使他抛弃了纸质报纸,为自己的数字移民身份又增加了一个标签。而作者将此定义为“我吃了我的狗食”,有身先士卒的意思。

在此,我想推荐的是本书的第一章。在第一章《兔女郎、市场与底线》中,作者首先提出“色情产业为科技指引方向”的观点。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观点,看完后仔细想想还真是有些道理。“食色性也”、“饱暖思淫欲”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应该归入普世价值范畴。性作为人类本源的一个词汇,又是人类终极的一个方向,当每秒钟有三万美国人在互联网上敲出“Sex”这个词的时候,你就知道它在人们生活中是多么的“伟光正”。

最大的需求不见得会创造最大的市场,却绝对不是可以忽视的市场,就性来说,它甚至“润物细无声”般沁入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这其中,文学与艺术最为直接,“伟大的艺术两侧,总是和它黑暗的姊妹——亵渎和色情——随行”。所以文学青年和文艺青年都是闷骚的淫棍啊。

再回到本书,作者认为无论是从纸质的图书和期刊,还是电影、互联网、DVD、3D技术的电影、个人化的影像等,色情产业总是走在科技应用的前方。但你有没有发现你在色情的文化产业中的消费却变少了吗?

从公司收益上看,《花花公子》有日薄西山的趋势。它赖以生存的订阅量已大幅下滑。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风向标,我们的纸质出版物也正在全面地面临这样的困境。为什么?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互联网和互联网下的Web2.0模式。在传统的出版模式下,更加强调的是专业化,而互联网时代,分众性和即时性已经成为人们更加注重的选择。就我个人来说,我不但不读报,甚至很少访问门户网站的新闻,更多的网络时间交给了Google Reader、Twitter、新浪微博,SNS社区,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和即时性。我很难想象几十年后还会有新闻类报纸这个东西,因为在数字原住民看来,它几乎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一是不会为一个版面而买一张貌似大而全的信息垃圾,二是它从开始印刷起,所有的新闻已经成了历史,“没有什么能比昨天的报纸更加一无是处,除了被销毁的过期报纸。”

性的相关文化产业不也是这样吗?你整天看《花花公子》的大波美女没有审美疲劳吗?要知道当英文有26个字母,人们也就会至少有26种喜好;当性趣盎然的时候,手边堆着过期的《花花公子》不是如同便利店那促销的下架货吗?

还好,“性”确实走在了前面。只要你有一定的文献检索课的基础,你就能够下载到你想要的那种“咸湿”;只要你想“宅急送”,互联网上肯定有你中意的那一款。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将越来越多的信息访问给了“草根”,比如你现在正在访问我写的这篇博客?你有没有体会到,我们将越来越多的从日本的AV巨星转移到平常百姓的自拍,比如非专业的陈冠希老师?是的,这是一种趋势:专业与业余并存。未来的用户既追求高度专业化的内容,同时也会对具有鲜明特点的业余产品感兴趣,个人化的服务很重要。未来可能还会呈现出,我们作为一名受众直接参与到内容本身,将会把你放入场景中,而这更是要革了传统的老命了。

最后再提一下,很多朋友看了《3D肉蒲团》,它既不符合分众性也不体现即时性,但却让香港的三级片市场有死灰复燃的迹象,获得了成功。这是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价格和品质永远是产品的基础。在影院看一部3D的情色片并不比一部普通电影花更多的钱,而且还能够体会到新技术下带来的感官冲击,高票房也属正常。为了写这篇博客,我看了一下本片,——对,真是为了写这篇博客——它的内容和以前诸多的版本几乎一样,甚至表现内容的桥段都是照搬,这只能用3D这个新科技表现来解释它的成功了。我刚才说了一些题外话,这就回到了本书作者的那个观点。这就如同作者将此作为第一章,是借色情产业紧跟科技发展步伐来表明信息产业不要固步自封罢了。


摄于西班牙格拉纳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