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年代中的《午夜巴黎》

今天看到微博上有这么一句话:“同样是穿越剧,美国都是往前穿,中国都是往后穿。一个想不出历史,一个想不出未来。”

我来举个反例。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美国导演Woody Allen的一部电影《午夜巴黎》,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位一直梦想着写出伟大作品的美国好莱坞剧作家。他和老婆去巴黎后,这位作家非常喜欢巴黎,——这也不奇怪,美国的很多知识分子认为西方文化还是在欧洲,于是他想在巴黎长久呆下去,而他的老婆则是一副游客的心理,并不认同老公不切实际的想法。

于是,电影算是真正开始了。应该说Woody Allen的意淫开始了。主人公有一天晚上被一辆车接走了,来到了20世纪2、30年代的巴黎,他见到了放荡不羁的海明威,通过海明威的引见,格特鲁德•斯泰因给他新创作的小说提出意见。期间,他还见到了T•S•艾略特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毕加索,达利,布努埃尔等大师级人物,还和毕加索的情妇有过一段soulmate的惺惺相惜。这绝对二文青年的梦想,而主人公每天晚上都会乘坐那辆汽车去穿越到他认为最美好的巴黎时光。

可是,他认为最美好的时光里的人物却不这么看,这些艺术家则认为当前比起19世纪末的巴黎差远了,那个时代的大师和氛围是一战后的巴黎没法比的,那个时代啊,都是大师:亨利•德•图卢兹•劳特雷克,亨利•马蒂斯,保罗•高更,埃德加•德加……

Woody Allen的自嘲和揶揄小知识分子在本片中淋漓尽致,结尾更是让人嘘嘘不已,自己没有在想象的20世纪把喜欢的毕加索情妇搞到手,但在现实的21世纪,老婆却跟别人上床了。